Match,是一个很有规律可循的科学(By 胡向欣)(下)

胡向欣
2012-02-03

呈前文:《Match,是一个很有规律可循的科学(By 胡向欣)(上)

八 2011,我的考试年!

毕业后我用了半年时间准备CK。有了Step1的基础,又有BUG Step2CK组,复习过程显得容易了很多很多。我记得当时除了张媛、李旸是老朋友之外,David和周鹏作为新成员在组里,每周在周鹏或David或李旸家相聚的日子,充满了欢乐!我顺利的在2011年5月考完了CK。

考完后立刻迎来了最有挑战的考试Step2CS。在备考期间上了Kaplan CS的5天班,得到了李嘉华、张媛、David、老王大夫和Dr. Z的鼎力帮助。一直以来,CS是我最畏惧的考试,因为要自己面对标准病人在模拟诊室里完成全套的问诊、查体、解释病情、书写病历,何况还是一切用英语!在一两年前觉得自己完全不可能通过,再加上李嘉华第一次fail的前车之鉴,CS就更像一座大山横在眼前。然而经过Step1和CK的知识储备,BUG内CS讨论练习,加上Kaplan班的磨练,其实觉得这座山已经不是那么高了。其实考U和match很像登山,当在山脚下仰望顶峰的时候,那总是无比的遥远而且高不可攀的。但是随着我们的团队一起作战,一步一步考试的通过,再从半山腰再看顶峰时,就已经没那么可怕,甚至有时是触手可及的!

CS的准备过程和考经我已经详细写在了《Step2CS已经不能阻止中国医生了!— 胡向欣的CS考经》。就这样我在6月初考完了CS。通过了CS后又立即转战Step3,经过几十天的集中复习,把决定能否拿到美国工作签证的Step3考试也拿下了。整个2011年把Step1后剩下的考试都解决掉了。2011,我的考试年!

申请,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每年的7月1日开始时准备申请下一年住院医的时候,所有的材料从这一时间之后都可以提交。申请材料里面最重要的几项就是推荐信、CV、PS,其他材料都是顺理成章就能有的,但是这几项是自由度最高,也是各个住院医Program除了USMLE成绩毕业年限之后,最看重的了。

推荐信是需要最早开始着手准备的,由于我之前在哈佛已经得到了美国医生的推荐信,所以剩下的就是按照标准流程联系写推荐信的人:把ECFMG生成的cover letter和推荐人信息的表格寄给这个人,正式的推荐信需要包含AAMC的ID号。当正式的推荐信写完后由作者直接寄到ECFMG的指定地址,经过ECFMG扫描处理后,就存在了自己的档案里。这里面每一项都是非常浪费时间的,所以要想在9月1日提交申请材料前准备好所有推荐信,一定要尽早开始。

CV就是个人的简历,在网站上填写表格就行了,不需要自己设计,但是里面包括了自己教育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而对于IMG来说,最能体现优势的就是各种经验一栏,包括工作实习的经历、研究经历和志愿者经历。我在这一项填写得相当丰富,包括哈佛医学院的实习、BUG的教育经历、奥运志愿者和各种志愿服务经历、各种研究经历和北大社团会长的领导经历。每一项都要言简意赅地介绍在做什么,体现个人的什么特点。事后也证明了这是在CV中最需要雕琢的环节。

PS是最让人头疼的,它写得应该像一个Pixar电影,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个性鲜明的主人公,随着故事的娓娓道来,牵着读者的心最终把读者引向你想告诉他的结论,让他们自己总结出你的优点,这比起直接说我是怎样的人更让人信服。语言尚且不论,就光是写几个能改变我生活轨迹的小故事就琢磨了两个星期。要提到的是,BUG早我match之前,就已经成立了一个Match研究组,专门用来研究如何match?如何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合理使用。

一直是由李嘉华来任管理者的,加上今年去match的张媛、林承兴、David和我。在这个match组里面,我的PS总共被修改了13稿,最初的几稿PS是大家互相修改,提建议,大方向确定后,进入语法和逻辑的处理。语法一般是黄慧雅给我改,PS写到头大的时候就顾不得语法和拼写了,所以一定要仔细检查语法和拼写错误,有些错误是word看不出来的,比如'form'和'from'。逻辑修改是李嘉华的专长,任何文章交到他手里立刻变得逻辑鲜明。剩下就是语言,也是对于我最无能为力的,而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廖宏易组长帮了大忙,他帮我往返了好几稿,把那些显得十分蹩脚笨拙的语言润色了一番,再加上美国同学的一些帮助,我的PS终于在提交材料前两天新鲜出炉。

最后就是选申请哪些项目了,我主要申请儿科,用内科做备选。以儿科为例,全美国只有不到200个培训项目,能提供J签证的项目在6成左右,而能提供H签证的项目则只有四分之一。内科提供签证的比例大致相同或略高。由此看来J签证应作为首选,机会多,竞争相对小,未来做fellow机会更大。H签证可选择医院少,竞争大,但可在住院医期间申请绿卡。所以各有利弊,但J签证入门较容易。至于选住院医Program,里面的技巧很多,如果只能用H签证在美国做住院医,剔除掉不想去的和那些顶尖的(说是可以支持H签证,但基本上没有外国人),就是自己能申请的了。如果是用J签证,可以选择的范围很广。一个项目的申请费大约25美元,如果海申,石沉大海的不下一半,可真是手一抖几千美元就飞了,所以要把申请费用在刀刃上,这个申请的list还是要仔细斟酌的!我的建议是最好找以前有丰富申请经验的人来替你参谋,根据自己的优势量身定做申请的名单。

东风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9月1号一早,我就把之前选好的项目申请完了,其实就是在网站上点几下鼠标,几千美金就从信用卡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之后就是等面试、准备面试和准备Step3。

最开始准备面试是毫无头绪的,不知道会被问到什么问题。后来在BUG Match组下的面试分组讨论的时候说到应该先准备一些常见问题,所谓的面试常见问题也就是8-10个,然后自己根据CV、PS写答案,把自己的卖点都放进常见问题的答案,面试时就可以控制面试的话题,不用被面试官牵着鼻子走,所以这些问题必须练得滚瓜烂熟。事实证明这些常见问题覆盖了面试问题的八九成。

从申请材料一发出去开始,我就开始每天像强迫症一样看邮箱,盼着面试的到来,每天早晨还在被窝里就先用手机上网看邮箱,之后只要有时间就守在电脑边上,虽然不知道面试邀请长什么样子,但第六感告诉我面试早晚都会来的。

于是这第六感就让我煎熬了两个星期!2011年9月14号,看似是个不怎么吉利的数字,但的确成为我的幸运日!邮箱里突然出现了一封从ERAS转来的信,题目是Interview schedule,点开看看只有几行,先看了看医院的名字,然后打开谷歌地图看看这医院在哪里……AUV,纽约!果然纽约机会多呀!

信里面包括可选的面试日期,回复方式。面试选哪天?!赶紧给李嘉华打电话,说我拿到面试了,来不及庆祝,先讨论到底选在什么日子。关于选面试日期是有技巧的。一定要把不想去的项目放在前面,想去的放在中间就行了,放在后面就疲劳了(这一点我有切身体会),而且面了两三个就知道面试是怎么回事,问题答案也能倒背如流,所以不用把想去的项目放的太靠后。但有人又说过,靠后面试的人印象会更深刻,可能会影响排名,但我个人认为除非前面有人严重跳票,否则这个影响太有限了。第一个面试的时间很重要,之后的面试都要围绕着进行安排,把在一个区域的面试尽量安排在一起。

我和嘉华讨论完的结果是第一个面试放在11月底,考完Step3还有时间准备去纽约面试。我现编了一个约面试的回信模板,把信回复了,我的邮箱里迅速出现了新的一封信,我以为这个项目这么快就给确认了,但是仔细一看,又是一个面试!!一天收到两个面试??今天开挂啦?我掐了一下自己的腿,确定自己不是在做梦,还确实挺疼...就这样,一天收到两个面试,兴奋得不行,之后给大家打电话,都说这么早就能拿到面试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9月份拿到了4个面试,都是儿科,看来我在哈佛的儿科实习的确给我增加了很多砝码,但后来发现不仅仅临床实习经验决定的。十一国庆时,给李旸打电话,还跟李旸抱怨说现在才四个面试,希望不大呀。李旸告诉我的是:“要沉得住气,还有这么多BUGers在你后面等着你的首战捷报呢!”。

的确,等面试是非常煎熬的,面对自己前途未卜,除了等待之外什么都不能做的感觉是非常难受的。再加上之间来了一些拒信,有些是委婉的说今年优秀申请者太多了,有些是因为不能支持签证,心情就更加沮丧。

10月份一上来就又是个双喜临门,同一天接到了两个宾夕法尼亚州内科项目的邀请,看来内科也开始青睐我了,小激动了一番。第二天更激动的是来了个芝加哥儿科项目的面试邀请,因为我终于有机会在家门口做住院医了。由于是每隔几分钟就看一次邮箱,所以基本上所有面试都是安排在我第一选择的时间,当然也散布在十一月中旬到十二月中旬的几周之内,然而这种“散布”只是暂时的。

后来基本上每隔三四天就能收到一个面试,面试收得多了,从收到面试的邀请信和发面试的时间也能大概看出这个项目和program coordinator的性格:周一不大可能发面试,医院有大量周末后遗工作处理,周二到周五是发面试的时间,周二发面试的项目,有一周时间耐心安排面试,显得很负责任。有些项目是周五晚下班之前发出的,明显就是快下班了跩出一堆面试,周末大家回复,周一再整理。这种项目不会今日事今日毕。

另外,到七八个面试的时候我就觉得时间越来越难安排了,有时十几个可选时间里面只有两三个是自己能去的。而这两三个时间又要照顾地域、优劣,可能剩下唯一一个,计划起来非常头痛!还有一个纽约的医院居然内科和儿科都发我面试了,估计自己是被这家医院盯上了,要是面试时被另一个科看到了,会有些不好的影响……

10月底,接面试的尾声是以又一个双喜临门结束的,居然还有一个是电话面,让我一下子紧张起来,时间在11月初,正好是我考Step3的日子!于是跟面试的人商议时间,往后拖了一周。这样就意味着考完Step3就要立刻开始练面试了,但好的地方在于电话面试可以照着电脑念自己准备的稿子,也算是给我个台阶上去,免得面对面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就这样,我居然拿到了13个面试,传说中9个左右面试match的成功率就在80+%了。看来只要只之前万事俱备,拿到大量面试这一大股东风总能吹到的,甚至猛烈得有点不敢相信。

11月初考完Step3,没有放松和休息,立刻转战准备面试。我把常见问题准备充分,面对特殊问题就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毕竟我有不少面试,一两个没准备好,后面补救的机会还多。其实之前觉得面试特别难,始终保持45度仰望的视角,但真到准备起来就发现都是顺水推舟的事情。或许是站在了BUG(后来这部分内容衍生分化成为了“百歌医学”)这巨人的肩膀上,有了团队作为后盾给自己一个劲儿的加血,自己可以省很多事。

十一 “面霸”13的故事

第一个电话面试,我居然被放鸽子了。

之前约好是中午12点打来电话,但是左等右等都没接到电话,心脏砰砰地快跳出来的,毕竟是我第一次面试,就这样等了一个小时,最后给面试的人发了封信。之后的回复是中午临时有会,改成第二天,非常抱歉。我想这就是medicine吧,永远不能保证一个确切的时间,因为什么事情都有可能临时发生。

迫不得已,还得熬到第二天。第二天的电话面试如期而至,之前先寒暄了一下,对昨天的事情表示抱歉,我自然说没关系了,非常理解。之后问得都是常见问题,我就连念再自己侃,把这一次面试应付过去了,总的来说还是挺紧张的,说的不够流畅,真正到医院去面试恐怕还应付不过去。于是给李嘉华、林承兴打电话,得到的建议就是多练就好了,这些问题被问多了就倒背如流,根本不用再准备。几天后同一家医院的第二个电话面试就表现的好一些,两个电面后最终获得了这家医院的on-site interview。

11月中旬,我收拾好行李,带着新置备好的西装等行头奔赴纽约。在纽约拉瓜迪亚机场等公交车的时候,吹着纽约那还没冷透的海风,我想着:“这就是我面试的开始,是决定一生命运的事情。我会以一个prematch结束整个面试季么?我会不会留在纽约呢?我会面完所有13个项目么?”或许等我再次来到机场回程时我的命运已经确定。但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这是第二次到纽约,这里果然是世界之都,浮华尽显,人们行色匆匆。

第一个面试是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儿科项目,头一天晚上有一个面试前的小聚,非正式场合自愿参加,会见到一些住院医和院总。说是自愿,但其实是科室考察申请者社交活动的好机会,在聚餐上的表现会对面试有一些影响。这个项目的聚餐安排在一个小cafe里面,经典的美国快餐,汉堡、三明治、沙拉和苏打饮料,就吃来说真是没什么好吃的,但是主要目的是去聊天,了解这个科室的气氛,听住院医评价自己的项目。

由于是第一次参加这种社交活动,没有任何经验,和我一起参加的申请者有些人已经面试了好几个项目了,一看就是面试老手了!我很不幸跟一群加勒比海的女学生坐在了一起,对面的住院医又是个印度裔的美国人。因为我对美国医疗系统了解还不够深入,语言上也没有丝毫优势,要问的问题也不知道该怎样开启,于是她们之间聊的话题我完全插不上话,问我问题就有问必答,其余时候就听着,点头,陪着笑笑,剩下就是一直喝水,而这一喝就喝了好几杯饮料……由于大家都坐定了,我也没法到别处去和其他人聊天,就这样尴尬地熬过了一多半的时间。后来大家吃完了,就互相换换位置,和别的住院医介绍一下自己,才开始说了几句话。

总之这一晚上非常失败,没有让院总和其他住院医对我有印象,想想算算整晚好像也没说几句话。凡事总有第一次,知道了是什么环境、怎么点菜、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该问哪些问题、有哪些小技巧,在后面的面试前晚餐就表现得越来越好。

第二天面试,由于我已经预先有两次电话面试的经验,所以对被问到的问题应对得还可以。面试的一天觉得好长好累,结束后觉得一天紧绷的神经还是不得休息,脸部微笑得快抽筋的肌肉也酸痛着……毕竟面试只完成了1/13呀!关于每次面试的内容我想在其他文章里面专门谈,所以就不再赘述具体被问到什么问题以及怎么回答。

周二面完布鲁克林的项目,紧接着周三就是曼哈顿的一个内科项目。休整一天,周五是新泽西的儿科,周日是纽约Staten Island的内科,再下周一从纽约租车开去宾夕法尼亚,参加内科的晚餐,周二是这家医院的面试。

于是我在九天之内面试了5家医院,参加了两个晚餐,只休息了两整天!这九天结束后感觉人像散了架一样,悔恨当初把面试安排得这样集中。不过令人期待的感恩节假期终于到了,黄慧雅从芝加哥飞来纽约,BUG的两位重要成员裴蕾和林若曦也分别从堪萨斯城和巴尔的摩来纽约玩,加上张媛,还有和我一起在纽约面试的学弟,我们在纽约逛街、聚餐,来了一次BUG纽约大聚会。见到了久违的战友,千言万语也叙不尽,有了这些朋友相聚,我也一扫面试的疲劳与焦虑。我们在畅想未来会有很多人来到美国做医生,到时在一起齐聚一堂会是什么样子!(小编注: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了,请看http://bug-online.org/products-beijing/beijing-usmle-step1-weekend-courses/28574/中的百歌老友会)

Match,是一个很有规律可循的科学(By 胡向欣)(下)MatchUSMLE_美国执业医|百歌医学_中国_USMLE讨论组|考试_考经_培训_课程|BUG|SUG|GZUG 1

感恩节轻松了一周,接下来又是周三到周五三家医院连续面。其中一家纽约医院的儿科项目主任在我面试时拉着我的手,跟我说我们很欣赏你之前在哈佛实习,在BUG的工作经验,非常强的推荐信和好的成绩,这个项目会一直向你开放,如果你想来这个项目,就在12月15号之前跟我说,我们会考虑给你发prematch。我心一悦,立马表示非常喜欢这个项目!

由于儿科项目招收住院医比内科少得多,不会在面试后立即发prematch,所以我就满怀欣喜地等待拿这个项目的prematch。但后面的故事还很曲折。同时我也立刻意识到,万一有项目给我prematch我去还是不去?因为最后一个芝加哥的项目还没有面试,我还是想留在芝加哥的,毕竟住在那里省的搬家。

现在想想,明年开始的"all-in"policy,相当于把prematch逼近了死角。但这绝不是坏事,对于面试数量多的人来说,纠结是否要prematch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就像找女朋友一样,明知后面可能有大美女,眼前这个还凑合的到底是要还是不要呢?(当然是只能挑一个啦!!)参加NRMP match的好处就是可以将这些“美女们”按自己的需求和喜好,从前到后排队,若自己也恰巧投其所好,咱就Match了!而且只要是Match上的,都是不赖的!过瘾!

我的结论是取消prematch对面试数量多的人更有利,今后步我们后尘的都是毕业年限短、高分、有临床经验和强推荐信,又有BUG经历锦上添花的同学们,怎么可能不拿好多面试呢?!这都是我们新一代中国医学毕业生的优势所在呀!面试中遇上的申请者除了美国人,大部分是印度、巴基斯坦、中东、南美和东欧的国家,整个13个面试我只遇上了一个毕业7年的中国人,这是非常孤单的一件事情。想想有些小国家都有大量的医生赴美行医,为什么我们泱泱大国没人来呢?其实中国的毕业生是有自己显著优势的:语言不差(甚至我觉得新一代CMG的英语可以跟任何国家的毕业生媲美),有高分,再加上越来越开放的赴美实习,即使是竞争大的H签证,也能有非常好的结果,何况是机会更多的J签证。不必非得在美国念硕士博士、搞研究,把自己的毕业年限熬长了再去match!

30日下午,接到了张媛的电话,她拿到prematch了,而且是头一个面试,当场就拿到了prematch!这个消息真是激动人心,想想之前一起疯狂地练面试,真是没白花时间。

之后的面试就不在纽约了,坐火车去水牛城,得知那家医院虽然很看重我的简历,但是由于不提供H签证了,如果不要J签证就不能考虑我。

从水牛城租车开三个小时去宾夕法尼亚的另外一家内科,发现是个以印度巴基斯坦人为主的项目,美国人在那里都是少数民族,更别提我了。

回到水牛城去尼亚加拉大瀑布玩了一圈,正赶上下大雪,感受了一下自然的鬼斧神工就回到了纽约。再一周从纽约到巴尔的摩,面试Hopkins附近的一家儿科,之后立即赶到费城去第二天的内科面试。

结束了整个东部的面试,没有拿到任何一家医院的prematch,之前对我很感兴趣的纽约儿科项目还没有任何消息。一种不祥的预感萦绕在我的心头,我真的要空着手回到芝加哥么?想想一个多月前,在拉瓜迪亚机场的幻想,现在不得不接受现实:我要把13分面条都一一尝过了!

最后一个是芝加哥的儿科项目,这个项目面试我的副主任很欣赏我,但是所有人都要参加每年3月全美国统一的NRMP match。面试时她跟我聊,说我一定不要接受不想去的医院的prematch,我会在面试总结会上强烈推荐你,你能为我们的项目做很多!在之后的感谢信回复里面也提到了这些。我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但又开始纠结起来,到底是要纽约儿科的prematch呢?还是参加match到芝加哥的项目,要熬到三月底才能有结果。

我又拨通了李嘉华的电话,因为我每次面试结束都要和李嘉华聊一个小时,聊面试的进展和内容,讨论各种面试问题的回答,分析形势制定策略,他是最了解我目前形势的人了!李嘉华的建议是继续等,积极联系prematch,跟欣赏我的项目保持联系。这一等就是圣诞了,圣诞节是肯定不会再有任何消息了,于是在美国过的第二个圣诞节又去拜访李嘉华了,上次是在洛杉矶,这次在堪萨斯城,之后我俩和各自夫人一起驾车到科罗拉多州彻彻底底度了一个圣诞假,我任何关于match的事情都没想,只想痛痛快快地度假,一切顺其自然。说是如此,但是面对着猜不透的命运安排,我会被命运安排到哪里呢?

Match,是一个很有规律可循的科学(By 胡向欣)(下)MatchUSMLE_美国执业医|百歌医学_中国_USMLE讨论组|考试_考经_培训_课程|BUG|SUG|GZUG 3

十二 绝望中的曙光

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卖出去,我还在前途未卜中煎熬,真是既替他们高兴,又为自己焦虑。面试后的日子,心里面特别空虚。所有考试都结束了,面试也完了,自己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事情也由不得自己决定。而以往忙碌习惯了又觉得该做点什么事情为自己争取更好的机会,但的确没什么事情可做,最多也就是给项目主任发一封信,证明我还没拿到prematch,还在这场游戏中!

一个周一上午,我终于联系到之前有希望拿到prematch的纽约儿科项目,但得到一个非常不幸的消息——这个项目的所有职位已经被prematch填满!那就是说我没戏了?!想想也是,没有235+的成绩,需要H签证,这些都妨碍了拿到prematch。但是match的时候我也不能在把这家医院放进我的名单,因为所有人都是发prematch。下一年如果取消了prematch,我还有希望去,对我来说,我是非常希望取消prematch的!

放下电话,我觉得prematch的彩色肥皂泡已经完美地破灭了,但是参加NRMP match也不是坏事,至少我能去我最想去的项目!我开始查match系统的要求,准备给我面试过的“美女们”排名了。

下午我收到了纽约另外一家儿科医院的来信,是Program Director亲自来信要我打电话给她,说要聊聊我的申请材料。我以为是常规联系一下,问问我怎么给这家医院排名,顺便我也能问问这个项目怎么给我排名,因为我知道这个项目是从来不给prematch的!打电话之前当然要跟李嘉华商量一下,他说prematch这事,事在人为,你要做好接受prematch的打算。我将信将疑,但也做好了两手准备。

电话接通了,听到了项目主任熟悉的声音,她说我面试这家医院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想听我说说我对这个program印象怎么样。我说非常好,很值得去。她说面试的时候对你的印象非常好,你有很强的推荐信、儿科实习的经验和医学的教育经历,我给你out of match position怎么样?啊?这货不就是传说中的prematch把?李嘉华真是算得精啊!我说当然愿意了,立刻同意之!她问我要不要考虑两天,我说不用了,现在就接受。于是她将合同寄了过来,我签字后寄回去,这样我就以一个非常奇妙的方式结束了卖身,而且这个项目支持H签证!本以为我prematch已经没有希望了,但是突然出现一个我很想去的项目,而且是从来不给prematch的,明年也不会再有了,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能有这样一个项目青睐自己做过的事情,想尽办法把自己挖过去,而且我也真正愿意去,这才叫match,是双选的过程。很奇怪,拿到这个prematch我并没有那么激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或许是经历的太多的起起落落,觉得自己值得拿这个prematch吧。或者这就是命运对我的一种安排,又或者这是和BUG一起长期的努力所得到的必然的结果……

总结一下,几个很喜欢我的项目有个共同特点:主任都是中老年女性,或者这种异性相吸的定律对她们来说还是经久不衰吧,哈哈!

十三 新的开始

经过4年零3个月的付出,我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在美国行医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与此同时很多关于中国人不能在美国做临床医生的谣言也不攻自破,要感谢的人也数不尽。

不管怎样,还是先要祝贺张媛、寿冲和我的师弟都拿到纽约内科的prematch,以后在纽约时不常的又能相聚,BUG战友都会是一生的朋友!还要预祝和我一起申请的林承兴也match成功。

我之前也没有想到我能和美国的同龄医学生一起步入医院做住院医,也意味着我和同级的北医的同学们会在同年步入工作岗位。

李旸总是说,“以前有很多match成功的中国人,到了美国都不见了踪影,和国内的联系也断了,致使后面的中国医学生都不知道怎样能成功match”。现在的BUG好比是挖洞翻山的人,之前像李嘉华、张媛、Dr.Zhao还有李旸等趴着摸索出考试的路,让我们后面的人站着考过,BUG将持续有人翻新、维护这条隧道,不让它坍塌,而且还要修成高速公路,甚至有隧道快车带着中国医学生赴美行医。现在张媛和我打通了match这最后一道关口,希望后面的人能够更加顺畅地翻过USMLE和match的大山!

四年多的梦想之所能坚持,多是因为有BUG组的存在,每当我厌烦、退缩和绝望时都有一个团队在后面支持我。所谓持之以恒,我不过是坚持了4年,而老王大夫年近50岁成功match到美国移植科专科医师的《十年一觉美国梦》,还有李旸十余年有计划的将赴美行医的坎坷路程修成阳关大道的举动,无时无刻不激励着我要坚持这个梦想。

我各方面没有过人之处,凭的只是坚持和积极地态度,还有团队支持,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所以,我行,你也可以做到!我在美国翘首企盼有更多的国内毕业生直接到美国行医!

仅以此文的13部分纪念我的13个面试。

胡向欣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1703005492

Match,是一个很有规律可循的科学(By 胡向欣)(下)MatchUSMLE_美国执业医|百歌医学_中国_USMLE讨论组|考试_考经_培训_课程|BUG|SUG|GZUG 5

百歌医学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如需转载请与我们联络baige.contact@bug-online.org


阅读13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