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的Match美国住院医师经验

WHY
2015-05-22

本文力图从match美国住院医师的各个时点入手,写出自己最深切的体会和干货,很多战友在他们match经历中已经提到的东西我就不重复了。因为从自身经验着眼,立场和视野难免偏颇,还请后人见谅。本人的主要观点和建议可能更加适用于fresh graduate的同学。

个人背景

2014年毕业于某全国Top 5医学院八年制专业(期间在某大型三甲医院做过2年内科住院医)。Step1 245,Step2CK 263,Step2CS first pass。5个月的hands on的美国临床经验,其中三家医院属于美国top 5医院。于2015年参加内科match,拿到24个面试(其中2个prematch),最终match到美国Tufts Medical Center内科住院医项目。

医学院阶段

关于Step1考试时间

建议八年制或博士阶段的同学,在进入住院医轮转前完成Step1的考试。我自己是在一所教学极其严格的医院开始内科住院医轮转后才进行step1备考,期间过程非常痛苦,最终step1考试成绩与同辈相比也并不理想。

关于国内住院医轮转
  • 优势:在我的大部分面试过程中,在国内的住院医经历都被反复提及。且如果在住院医期间表现优秀的话(我被评为优秀住院医),相信会有不少加分点。从小样本量来看(n=2),今年我们收到面试数量最多的同学都有国内住院医经历(但样本量实在太少,混杂因素太多,尚需要大样本数据的验证)。

  • 劣势:完成/参与住院医培训所需的时间成本。如今match明显是一年难过一年,如果因为完成住院医而增加毕业至match期间的gap(如很多项目的毕业年限的筛选标准是3-5年),很可能得不偿失。

美国临床实习阶段

在考虑申请哪类美国实习时,重点考虑可得到的推荐信的强度、可信度

我体会自己今年能收到较多面试,并顺利match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有一封很强的来自美国top 3医院的推荐信。但我想和后人分享的经验是,拿到这样的推荐信很看运数使然,很难强求。因为往往越好的医院去轮转的美国医学生、国际医学生也越优秀,想要impress attending也更加困难。更何况中国学生初来乍到,在某些elective每周换一位attending,每天与attending见面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能说上话的时间就更少。就我自己来说,拿到最好推荐信的这个医院远不是我表现最好的医院(虽然在每个临床轮转中我都会竭尽全力),但这位attending确是我在整个美国临床轮转过程中最有chemistry、交流最深入的一位。

几个小经验供后人参考
  • 申请策略上,考虑和attending的相处时间、attending的权威性等因素。

  • 轮转过程中,摆正心态,尽人事听天命,但一定是先尽人事(定义:每天睡眠<6小时?欢迎拍砖)。

  • 请一定一定注意为人处世的艺术(就是情商要高),不要太aggressive,不要太desperate。注意换位思考,注意不给他人添太多麻烦,要靠谱。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很多年轻CMG在这一点上都尚有改进的空间。

  • 关于推荐信可靠性的论述,请详见GZUG谭博伟大哥的经验(详见:http://bug-online.org/usmle-exp/match/24792/)。

  • 在考虑申请哪些美国实习时,重点考虑有没有可能拿到这些项目的面试

对很多top的项目来说,我们去实习过人家也未必会给我们发面试(发了也可能是courtesy interview了),且去实习了也不一定能要到好的推荐信(当然你如果能拿到top医院的好推荐信那是最好的,请注意辩证)。但相反,某些相对“平易近人”的项目特别喜欢给在那里实习过或是做过observership的人发面试,同样详见GZUG谭博伟大哥的经验(详见:http://bug-online.org/usmle-exp/match/24792/)。但这个也和找准自身定位非常有关系。如果我定位是社区医院,那申实习的时候就找一家好的社区医院好好表现两个月,最后我match到这家医院的可能性会非常大。项目都很value申请者对他们的interest和commitment。曾听前辈说在申请项目的时候,高大上项目和普通项目要各占50%,窃以为很有道理。

申请美国临床实习的数量

关于多少个月份的临床实习是safe的,个人认为非常难说。我希望日后能有关于fresh graduate CMG的大规模数据来回答这个问题,现在很难给出具体建议。我在这两年的观察是,美国实习数量与面试数目呈稍弱的正相关,但该相关性在实习超过一定数量后,相关性就不显著了。且每年都有仅有1-2月USCE的同学拿了很多面试,去了非常好的地方。所以我在这里能说的是,USCE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肯定是多多益善,但每个人的package不同,精力和资源也不同,需要结合自身条件仔细分析(和前辈一起?),不可一概而论。我个人的感觉是,如果有3个月左右hands on的临床实习就非常不错了。

项目申请的阶段

关于申请数量

我建议在经济条件无压力的情况下,尽可能申请得越多越好。申请项目虽然很贵,但最终能match上花的就算是小钱。而且有的时候可能会收到一些你根本想不到的面试,比如我就收到了田纳西、密苏里、阿肯萨斯一些项目(恩,都非常田园的……)的面试。但说实在的这样撒大网的效率比较低,所以我讲的是“在经济条件无压力的情况下”。

重要:建议优先申请目前“有CMG在”/“曾经有CMG在”的项目,或是“曾经给CMG发过面试”的项目

这一条非常重要。从我们今年的结果来看,fresh graduate大概70-80%的同学match到了之前招过中国人或者目前就有中国人的项目。从收到面试的情况来看,我收到的面试90%以上与去年CMG收到过的面试重叠。

不得不说的是,关于这一点咱们CMG在互相扶持上还有挺大改进的空间(但必须首先得感谢老刀等诸多前辈多年来打下的基础)。我在面试过程中从泰国人处得知,他们有一个thai-friendly list,上面有大概40个项目,基本他们每年的graduate都只申请这40个项目,条件不差的(step两步都是245+,这个不确定)都能达到12个以上的面试。过来人就知道这个申请效率是多么惊人!这既是源于泰国人每年在这些项目表现太出色(某项目每年招10个人,结果毕业的时候有3个泰国人去mayo做fellow的3个人…泰国人还会合作发文章,彼此署名,结果有的泰国人在住院医期间发出20多篇文章……),更是源于泰国人代代的传承和体系(比如同一个学校的传帮带,项目内推和内推前的内部面试)。

面试阶段

找到组织,面试之前大家一起多训练、多提问题

我们今年好多同志住在纽约,一起度过了很多愉快的时光。我在这个阶段的主要参考书是the successful match,但组内也有同学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并不靠谱。

面试技巧?

我觉得刚match上的同志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也不知道自己面试的表现如何。从我面试后收到项目interest letter的几次面试经验(有人说这大概能作为衡量面试好坏的标准)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会聊天。撇开文化的差异不谈,把面试的过程当做在北京和初次见面的前辈吃饭聊天,会倾听、适度表达、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和兴趣,找双方共同点,不要太急功近利,问聪明的问题。也曾经听前辈说面试其实对项目最终的rank并不重要,但即便如此每个面试仍需要充分的准备。

Post-interview communication

今年很多项目有新的政策,不建议或禁止post-interview communication。我的做法是:每个面试后还是通过电子邮件写简短的thank you letter,在rank前告诉排名第一的项目I’ll rank you first。

其它方面

关于Match形势

从我们的观察来看,形势绝对是一年比一年严峻。去年的前辈们最多能拿到40个的面试,也有学姐拿到了10多个Top大学项目面试,但今年同等package的战友平均只拿到15-20个面试,且academic项目很少。当然2016年有很多巨牛年轻CMG参加match,期待他们的好消息。

关于人生

毅帝曾经在我们群里深刻号召大家讨论:“为什么你想来美国”。我觉得这真是很本质的问题,在大家付诸诸多努力之前一定要好好扪心自问。我自己的职业规划曾经数次调整,现在的想法是在美国学习what’s the best for patient,然后把美国的经验带回中国。而我不能回答的问题是,同一种疾病,美国的疗效是否一定比中国更好?美国的医疗模式是否比中国更好?自己错过的3-6年在国内发展的机会成本又是什么(也许是移动互联网+医疗的黄金时期)?

关于CMG的互相帮助

老刀等前辈已经给大家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推荐大家加入他组建的微信群“老刀会”。我自己的期望是在CMG中进行一项调查,关于大家的package和收到的面试数量,以便能用数据准确解答我上述提到的各项“经验”。

如果大家有进一步的问题,欢迎发到我的邮箱咨询:why217@gmail.com。

(最后,小编添加一张称为"match valley"(火柴谷)的小图,看看我们自己都在哪个时点呢?)

百歌医学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如需转载请与我们联络baige.contact@bug-online.org


阅读360
分享